“聽了周院士的講座,我知道了達爾文和威爾遜兩位偉大的科學家,他們的學說都遭受過爭議,威爾遜甚至被潑過水,但時間證明他們都很了不起。我很佩服這樣的科學家精神。”
“今天的院士開講讓我知道好奇心是多么的重要,我們要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”……
12月22日,“院士開講啦”第12期活動走進鄞州區(qū)惠風書院,中國科學院院士、古生物學家周忠和,為同學們帶來《從達爾文到威爾遜 兩位博物學家的故事》科普講座。講座之后,同學們紛紛說出自己的收獲。
兩位博物學家的啟發(fā)
始終擁有一顆好奇心
講座中,周院士告訴同學們,博物學是對自然的記述和系統(tǒng)的解釋,19世紀,博物學不僅催生了生命科學、地球科學等現(xiàn)代科學的學科分支,同時也深刻影響了文學、藝術的發(fā)展,它的跨學科思維具有重要意義。
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博物學家,如西方的歐文、法布爾、華萊士、達爾文等,中國的酈道元、沈括、李時珍、徐霞客等。
雖然在達爾文之前已有人意識到演化的存在,但正是他首先以精細的觀察和嚴密的推理證明了演化事實的存在。達爾文為整個人類提供了新的世界觀,并因此成為近代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和啟蒙思想家之一。
但對于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,周院士說,公眾存在一些常見的誤解。
“自從進化論引進到中國,‘適者生存’一詞,就變得廣為流傳,簡直成了達爾文進化論的代名詞,事實上,這是不準確的。生物學意義上的‘適應’,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理解的主動‘適應’不是一回事,嚴格來說是被動的過程。或者說,是自然選擇造就了適者。而且,適應都是相對的,今天適應,明天或許就不適應;此處適應,別處可能就不適應。因此,適應是一項特定環(huán)境條件下的綜合指標。”
從螞蟻開始科學研究的威爾遜,是“當代達爾文”,他在自傳《博物學家》中寫道:“每個孩子都有一段喜愛昆蟲的時光,而我始終沒有從中走出來。”
1995年,威爾遜的《社會生物學》被國際動物行為學會評選為繼達爾文著作之后,最重要的動物行為學著作。
從達爾文到威爾遜,周院士告訴同學們,他們的研究領域都從生物延伸到人類,并引起爭議;他們的影響都超越了自然科學領域;他們都是意志堅定、細心觀察的博物學家,也是基于野外考察的生物地理學研究者;他們還是優(yōu)雅的作家,著作很多;還有一點十分重要,他們都擁有強烈的好奇心。
挫折之后的成功
就像餓過兩頓后吃到美味紅燒肉
現(xiàn)場,同學們也充分發(fā)揮了自己的好奇心,踴躍向周院士提問。
有看過周院士《一個人的萬物起源》一書的同學問,小時候觀察動物、與動物親密接觸的經(jīng)歷對他后來成為古生物學家有什么樣的影響;有愛好螳螂的同學問周院士,有人對昆蟲存在誤解,認為昆蟲惡心,對人有傷害等,該如何看待這樣的觀點;還有同學問周院士,在研究的過程中遇到過什么樣的困難……
現(xiàn)場提問的同學
周院士對這些問題耐心給予回答。
他說自己出生在農(nóng)村,小時候大家都比較窮,但有比較多的時間可以觀察小動物,或者家里飼養(yǎng)的動物。
“這些經(jīng)歷對我認識自然的態(tài)度有幫助,我一直保留著對大自然的好奇心。比如我后來去西藏,看到原始森林就特別新奇,也一直對鳥類、對自然狀態(tài)下的動物有一種天然的喜歡,這些可能和小時候的經(jīng)歷有關?!?/p>
說到人們對昆蟲的態(tài)度,周院士說,昆蟲是種類最多的生物,從古生物學家的角度看,昆蟲是非常了不起的,他們的演化也與植物世界密切相關。
“除此之外,有一些昆蟲也是很漂亮的,比如蝴蝶。有一些昆蟲,大家不喜歡也正常,但這只是一種欣賞的差異。我們要強調的是包容的態(tài)度,是生物多樣性,有一些外表不那么美觀的生物,會在某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?!?/p>
說到研究中的困難,周院士說,古生物學家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在野外挖化石,但這不是想挖就能挖到的,有時候一周,有時候甚至一個月,可能什么都挖不到,這個時候,可能就會有挫折感。
“但只要你肯花時間,總能挖到重要的化石,這種苦盡甘來的感覺很好。有點像餓你兩頓,然后給你一頓美味的紅燒肉,這種感覺很美好?!?/p>
講座結束,周院士為同學簽名。
當天,還有一場與周忠和院士有關的展覽在惠風書院啟動。
《一個人的萬物起源》是周忠和院士的一部著作,內有動物篇、自然探索篇、人物篇、成長篇、社會篇五大篇章共34篇故事。與周堯昆蟲博物館簽約共建“科學家故事眾創(chuàng)空間”的寧波9所學校,根據(jù)書中內容讓學生參與創(chuàng)作手抄報,優(yōu)秀作品將在9所學校巡展,第一站就在惠風書院啟動。